试想看看,你在同志交友 APP 上找对象,如果在只能看见年龄的状况下,「你会想跟几岁的人认识?」「你会在什么情况下,选择性坦白或甚至是隐藏你的年龄?」「为何在交友软体 上,比较少看见 40 以上的男同志呢?」
未满 30 最抢手,年过 40 慢走不送?
根据 HEDER 累积超过一万多笔的资料显示,在想要发展稳定交往关系的男同志中, 对于交往对象的可接受年龄条件描述,最多人的理想对象年龄为 26~30 岁,接受度有 63.65%;次高为 31~35 岁,接受度是 57.50%。
如果已经超过 35 岁了,在 36~40 岁区间的接受度降到 34.73%;超过 40 岁的话,41~45 岁的接受度有够惨... 降到只剩 17.10%。
年龄真的不是问题吗?性别气质会影响男同志交友吗?
很不幸地,「年龄不是问题」在男男交友市场大多只是沦于口号。大家在社群媒体上虽然追求看起来政治正确,但真正面临交友选择时,却不是如此...。另外提个有趣的观察,男同志们在年龄上对于社交保鲜期的定义,反而更像是异女在适婚年龄所面临到的社会压力。
可是男同志又不是异女,我们不需要把自己物化成生产工具啊?我们不需要担心自己过了几岁生不出来的优生假说啊?但为何我们常常拿女性的容貌跟情绪来内化类比自己,却又常常过度放大男性气质阳刚形象所带来的好处呢?
原因是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,男同志总是面对「我不够像个男人」的评价,也承袭异性对性别气质的框架,放大「女性气质的不好、男性气质的好」。久而久之,养成我们厌女、贱斥娘的思维。同时也因为媒体异性恋男女典范的缘故,「我喜欢男生,但喜欢男生的是女生,所以会把自己当作电视剧女主角来看剧」,形塑了我们对女性气质的投射,甚至连年老色衰这件事情,也潜移默化到我们对男男交往的年龄认知。
年近 40 岁的我,交往还有机会吗?
想要稳定交往,对年近 40 岁的男同志来说真的就无望了吗?其实也不然。主要是因为单身的 20、30 岁人口还是佔市场多数,因此稀释了 40 岁世代被需要的情况。另外,年近 40 岁的男同志大多已经脱单,或是已经放弃对交友的期待,形成一个负向的迴圈循环。
在 HEDER过去的恋爱访谈中,发现有许多男同志年轻时的社会氛围还没有那么开放。又因为考量工作,家庭不方便出柜,便等到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,才开始考虑补修恋爱学分。也有些人曾沉浸在稳定交往的关系中,但因为刚结束一段长久关系恢復单身时,暮然回首已经接近 40 岁。
会单身不是没有原因的, 重点不是在懊悔过去,而是你如何着眼现在。
单身的原因有很多,有些是时代的眼泪,有些是逼不得已,有些是过去曾有过好对象,但自己在沟通技巧或心态还不够成熟,导致错过那个他。人会单身不是没有原因的,但重点是,我们要客观分析自己目前为何单身。
「我认识人的管道有什么?」「我花费多少时间在这个管道?」「我多久与一个人见面一次?」
「我在认识人的心态是否开放?」「我是否有先入为主的观念?」「我是否都是倚靠感觉来行事?」
「我在交友条件设定上是否切实际?」「我是否一厢情愿设下了过高或过低的门槛?」
认真盘点现在自己手中的社交筹是什么,才会知道未来如何努力。
同志交友比异性恋更有优势?
同志们会因为同样的性倾向而认识各式各样、不同职业、不同生活的男同志-只因我们都是同志性倾向。在异性恋的感情生活圈中,其实不会有这样广阔交友的机会。多数的异性在出社会后,除非有活跃社交 ,不然大多只能认识自己工作领域,或是同事、朋友介绍对象来认识。
最后,苦口婆心给各位一个劝,找男友的过程固然辛苦,不过如果不辛苦,哪来交往时的开心呢?正因为我们都瞭解爱情不简单,我们也没必要在认识人的过程苦苦相逼,总是使用一种评价的眼光来批判彼此。放大检视哪个条件不符不喜欢,哪个条件不符不可能。我们应该把这样的条件翻过来看,只要有一点符合,我们就有多一点的机会可以交往。「永远要看见关系发展的可能性,你才有机会看见爱情。」
評論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