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LGBTQ+ 社群中,「otter(水獺)」一般會用來形容體毛多、體格精壯至健壯的男同志或雙性戀男性。不過實際使用的指涉對象還是會有主觀感受的差異。
酷兒男性圈子裡,這些根據外表所產生的分類稱為 tribe,是一種能促進人們身分認同以及自在表達喜好的方式。不過這樣的分類並不是規範性的,當你的體態有所改變,你可以自由進入或離開任何一個分類,而這個分類也不會限制你去跟任何人發展親密關係。
若要更明確形容,otter 算是介於 twink 與 bear 之間。你可以想像一位 twink 年紀稍長之後,身上的毛髮和肌肉有所成長的樣子。也因此 otter 所涵蓋的身材和毛髮量的範圍會比較廣,有些人被認為是 otter 但他們可能不覺得自己是。
更早的時候,otter 被視為 bear 的子集合,但近年來 otter 有越來越突出的趨勢,他們跟 bear 比起來,雖然都屬於多毛,但骨架和肉量都相對小一些。
George Mazzei 在 1979 年刊登於 The Advocate 的文章〈Who's Who at the Zoo?〉裡面,他用 7 種動物去分類男女同志,而其中就有 bear,也只有這一種被沿用下來。後來有兩位男同志在 1987 年創立 Bear Magazine,大大提升這個次文化的能見度。
同志圈本來將 bear 用來形容任何多毛的人,後來逐漸專門用在體型較大的人身上。因此 otter 一詞就開始出現,讓那些覺得自己跟 bear 相似但又不完全吻合的人有了更有歸屬感的去處。
目前 otter 並沒有統一的象徵符號,其中一個滿多人會用的是「爪印」。現今,你在皮革酒吧、熊族派對或其他日常的 LGBTQ+ 活動場合裡都會看到 otter 的身影,你甚至還有 emoji 可以用 🦦。
無論你 otter 所指涉的外在條件是否相符,都不會決定你的生活方式!從刻板印象來看,otter 在行為舉止上比較輕鬆悠閒。你可能會看到他們穿著背心和反戴帽子,同時不會隱藏他們的陰柔氣質。是攻還是受?或更可能是不分?
你的毛髮量和體型不代表你作為一個人的價值。otter 文化的誕生,只是為了慶祝「鄰家男孩」的形象並給人們帶來歸屬感而已。
身在一個擁有如此龐大人群的 tribe,會讓人感到自由,沒有人能將你強迫分類!也許出於這個原因,你可以在所有其他同志次文化中找到 otter 的身影,同時他們在床上的行為也傾向持較開放的態度。
這些 tribe 的出現是為了促進包容,讓所有男同志都能以一種具有性魅力的眼光來看待自己。次文化的出現,為每種體態和年齡的人在當代同志生活中提供了空間。你在 Grindr 上面,甚至可以選擇你所認同的以及你喜歡的 tribe。
LGBTQ+ 社群在流行文化中一直有代表性,otter 也不例外。影視圈就有不少知名人物被視為 otter,如史考特伊凡(Scott Evans),他是克里斯伊凡(Chris Evans)的弟弟。美國隊長就留給異女們吧,他的 otter 弟弟我們要了!
史考特伊凡現年 39 歲,他在 19 歲就出櫃。我們在即將上映的電影《芭比》可以看到他飾演其中一個版本的肯尼。
Source: Queerty
評論 (0)